2026 Ningbo International Plastics and Rubber Industry Exhibition

2026宁波国际塑料橡胶工业展览会

2026年6月16-18日

宁波国际会展中心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最新资讯 > 非极性与极性材料共混难题:SEBS-g-MAH 的解决方案 >

最新资讯

非极性与极性材料共混难题:SEBS-g-MAH 的解决方案

在高分子材料共混造粒或包胶工艺中,非极性材料与极性材料的相容性问题常常导致塑化不匀、包胶不牢等质量缺陷,而马来酸酐接枝 SEBS(SEBS-g-MAH)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高效助剂。

一、问题根源:材料极性差异导致界面不相容

  1. 常见材料分类

    • 非极性材料:分子结构对称、偶极矩小,如 SEBS、SBS、SIS、PE、PP等

    • 极性材料:分子含极性基团(如酰胺基、酯基、氨基等),偶极矩大,如 PA、PC、PBT、TPU及各类极性助剂(如增塑剂、阻燃剂等)。

  2. 核心矛盾
    非极性与极性材料的界面张力差异大,分子间作用力弱,导致共混时难以均匀分散,塑化过程中出现局部熔融不一致(塑化不匀);包胶时则无法形成稳定的界面结合,出现剥离、脱落(包胶不牢)。

二、解决方案:SEBS-g-MAH 的 “桥梁作用”

马来酸酐接枝 SEBS是通过化学改性在 SEBS 分子链上引入马来酸酐(MAH)极性基团的产物,其作用机制如下:

  • 非极性端(SEBS 主链):与 SEBS、SBS、PE、PP 等非极性材料相容性好,可嵌入非极性相形成稳定结合。

  • 极性端(MAH 基团):能与 PA、PC、TPU 等极性材料中的氨基、羟基等极性基团发生化学反应(如酰胺化、酯化),或通过氢键、偶极作用结合,从而在极性相形成锚定。

通过这种 “双向亲和” 特性,SEBS-g-MAH 可有效降低界面张力,促进非极性与极性组分的均匀分散,改善塑化效果并增强界面结合力,解决塑化不匀和包胶不牢问题。

三、实际应用关键参数

为确保效果,SEBS-g-MAH 的选择和使用需注意以下要点:

  1. 马来酸酐MAH接枝率推荐范围为0.8%~2%。接枝率过低则极性作用不足,过高可能导致材料相容性下降或加工性能变差。

  2. 添加量:根据体系中极性与非极性材料的比例,通常为总体系的3%~10%。极性组分占比高时可适当增加添加量,反之则减少。

  3. 加工温度:需控制在≤200℃。温度过高可能导致 MAH 基团分解,丧失极性反应活性,同时可能引起 SEBS 主链降解。

四、适用场景拓展

SEBS-g-MAH 不仅适用于共混造粒和包胶工艺,在以下场景中也能发挥作用:

  •  加在热熔胶配方中,可提高胶与强极性塑料、玻璃、陶瓷的粘合度。
  • 作为强极性PLA、PC、PET的增韧剂。

  • 非极性 / 极性材料复合改性(如 PP/PA 合金增容)。



来源:UTPE弹性体门户

免责声明: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信息,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分享及交流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,也不构成其他建议。仅供分享交流,不为其版权负责,版权归属原作者、原出处。如涉版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。



返回顶部